2月末,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艾尔沃德结束在华考察后,发出感叹,如果得了新冠肺炎,希望在中国治疗,“一家医院里,就有50-60台呼吸机,5台ECMO。”
他没想到的是,一场全球供应链的协作,支持了如此高密度的设施。
瑞典哥德堡是博毅雅(上海)医疗科技的总部和生产基地。1月中旬开始,这里的工厂就没有了周末和假期,紧急赶制疫情急需的治疗设备——医用呼吸机。
瑞典当地的数百名工人,每天凌晨5:00全部到岗,5:30准点生产,直到晚上9:30,在一个高福利、没有加班文化的国度,这是罕见的。
可远程操作的博毅雅无创呼吸机,来源:复星微博
在抗疫一线,博毅雅投放了约3000台设备,工信部则协调超过1.5万台呼吸机运往湖北。
即便如此,未治愈的确诊患者数万,呼吸机依然缺口难填。2月下旬,湖北主管官员公开称,ECMO、大流量无创呼吸机等救治重症病人的医疗设备“还是紧缺”。
总数8万,短缺乍现
由于新冠病毒会攻击人体多个器官,肺部又首当其中,对于重型、危重型病患的治疗,需要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,呼吸支持尤为重要。
卫健委的诊疗方案中特意提到,“高流量鼻导管氧疗或无创机械通气”是重症病例的机械通气方式,“若短时间(1-2小时)内病情无改善甚至恶化,应当及时进行气管插管和有创机械通气。”
无论何种机械通气方式,用的都是呼吸机。
此次疫情,很多人听说了“救命神器”ECMO(体外膜肺),其实,ECMO是一刻的救急之法,呼吸机才是日常持久战的主力装备,用于患者氧疗、无创呼吸机、有创呼吸机等过程。
其中,无创、有创,则是介入方式有异。前者类似带面罩,不留创口,通常适用中度以下患者,意识清醒,只是起初呼吸困难;后者则要切开患者气管,以导管直接进入肺部辅助呼吸,患者往往已无自主意识,全靠机器维持。
在成熟的欧美市场,无创呼吸机是主流,其与有创呼吸机的比例大概在10:1左右,一家医院用10台无创,才可能配置一台有创。“相比有创,无创感染和后遗症风险低,应用场景更宽泛,心脏科、老年科、内分泌科都会用到。”博毅雅中国区总经理李巍告诉《21CBR》。
博毅雅1991年成立于瑞典,其产品在欧洲的市场占有率位列前三,23年前进入中国,因缘际会,现为复星医药成员企业。
博毅雅公司产品,来源:复星微博
在国内,依旧是有创呼吸机为主,无创为辅,之所以不够普及,是因为进入短,市场教育仍需大量时间和成本投入。而一台无创呼吸机的采购价平均6-20万,使用费用约15元/小时,在医疗设备的价格并不贵。
此外,无创呼吸机要根据患者感受不断调试,比如声音大小、面罩松紧等,时间成本高,就大量基层医院,医生会倾向于轻症吸氧,重症直接用有创,由于临床用得少,拖慢了中国无创呼吸机的普及节奏,并直接导致国内呼吸机总量少。
直到2010年后,医师协会以网络等形式向基层医生提供培训,无创呼吸机的使用与采购才起规模。
“2018年,国内无创呼吸机的采购量在8000台左右,有新采购,也有设备5-7年报废更替的,我们估计现在保有量在8万台以内。” 李巍表示。
博毅雅公司产品,受访者提供
而新冠肺炎一爆发,数万人就诊,数量的短板很快就出现了。
1/3患者必备,至少25000台
呼吸机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,却和许多设备一样,大发展要起步于2003年的“非典”时期。
当年,钟南山院士以无创呼吸机救治大量病患,且医护也没有交叉感染,很多医院认识到了无创呼吸机的价值。
有行业人士向《21CBR》表示,很多医院增加了无创呼吸机的采购,却因设备不会用,没有物尽其用。“其实,医生有充分经验,几分钟就能将面罩调整好,越是专业,越有用无创的底气。”李巍说,往往水平越高的医院,无创呼吸机越是普及。
这一次,无创呼吸机又成为急需。
据李巍预估,现在确诊约为8万人,抛去约10%的危重症患者,结合一线的治疗情况,剩下患者中至少1/3要呼吸机辅助吸氧,短时期内由于不能共享,实际需要的呼吸机至少在25000台左右。
“中度患者一上无创呼吸机后,就是专人专用,不考虑后续消毒时间的话,一天至少运转10小时以上,且整个使用病程平均在10天。” 李巍解释,新冠病毒尚无药,有的患者肺部呼吸功能逐渐丧失,一旦血氧饱和度下降,用设备进行呼吸支持必不可少,而有创通气容易造成感染风险,无创呼吸机成为治疗。